2024数字医疗白皮书:大模型“百模大战”,单笔融资创纪录

sisi

数字医疗(Digital Health)被公认是通过利用包括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及医疗信息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新兴数字技术手段,基于软件载体,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对核心医疗全流程起到赋能优化,从而将卫生系统从以提供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医疗生态系统,进而提高包括患者、医疗服务提供方以及医疗系统管理方能力和体验的过程。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化,数字医疗正在快速推动医疗健康领域的进步。这种革命性进展正在快速改变医疗健康领域,包括大模型在内的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数字诊断和治疗、远程医疗和面向消费者的移动健康软件等已从概念变为现实,并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参与各方带来便利。

即使对数字医疗持最消极看法的人也无法否认数字医疗在更长远历史周期中的巨大价值。这也是为何即便过去一年在大环境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数字医疗依然在一路狂奔,不断进化。作为数字医疗行业的长期观察者,动脉网与动脉智库深感有责任将这种进化整理记录,因此,我们再次出发,制作了《2024数字医疗年度创新白皮书》,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数字医疗的悲欢喜乐。

数说2024年数字医疗,50亿单笔融资创纪录

数字医疗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定义。我们沿用了以往的研究方法,将研究范围界定到面向医疗系统的运营解决方案、针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医疗系统临床解决方案,以及包括数字健康、数字监测、数字护理支持、数字诊断评估和数字治疗干预在内五种面向患者的数字医疗技术。

本白皮书研究的数字医疗定义及范围

一级市场状况向来是行业整体走势的风向标之一。动脉智库以2023年12月至2024年10月为分析区间,通过对投融资数据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74起有效的国内数字医疗相关投融资事件,涉及73家国内数字医疗企业。

虽然在融资事件数上少于2023年同期,但在累计融资额上有所提升。这其中,百川智能在2024年7月完成的50亿元融资创造了近年来数字医疗领域单次融资的纪录。另外,有51起融资事件涉及的企业主要业务包含人工智能;其中,涉及大模型的融资事件达到了13起。这都说明了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在2024年的火热程度。

2024年与2023年同期国内数字医疗一级市场对比

尽管如此,大模型的商业化仍然处于较早阶段,超过半数融资事件都处于天使轮和A轮区间。未来医疗大模型的走势如何,仍然需要接受来自各方的考验。

国内数字医疗行业融资按技术分类

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国内数字医疗企业在2024年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有两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另有一家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不过,今年有4家企业已经来到D轮甚至E轮,或将在未来登陆二级市场。

在政策方面,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央政府在2024年发布了超过40条与数字医疗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这些政策都对数字医疗行业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监管审批方面,数字医疗领域延续了近来的高速态势。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为例,研究区间国内共有41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虽然低于去年同期47款的水平。但差距不大,也是连续第二年审批数量超过40款。

截至研究区间,我国累计已有162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得三类证。其中,共有4家企业有超过10款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获批三类证,占了审批总数三成之多。此外,2024年获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中有3款是通过创新医疗器械快速审批程序获批,体现了我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创新性。

数字疗法领域也维持了较高增速。根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有40款符合公认数字疗法定义的软件医疗器械获批,创下近年新高。截至2024年,已有128款“数字疗法”通过监管审批拿到医疗器械证。尽管如此,当前国内“数字疗法”的产品种类高度集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认知障碍和眼科领域,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此外,据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度,进入各省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快速审批程序,产品类别为“医用软件”的有4款,分属上海(2款)和江苏(2款)。同时,有两款之前进入各省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快速审批程序的产品最终在年内获批二类创新医疗器械。其中之一具有人工智能特性,另一款则是典型的VR数字疗法。这也是当前数字医疗创新的主要方向。

数字医疗六大趋势,医疗大模型进入“百模大战”

2024年的数字医疗取得的进展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大模型技术从概念迅速落地,开始覆盖医疗各应用场景堪称2024年数字医疗的一大亮点。此外,XR等数字技术的成熟进步也使其逐渐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落地。

2024年,大模型逐渐从概念逐渐走向落地。根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医疗的大模型已逾百个,涉及的场景十分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科技医疗板块。“智能体”(即采用大模型技术的AI智能代理)也成为当下描述大模型领域最热的关键词之一。以腾讯健康为例,就完成了AI智能预问诊系统的规模落地。这一可自动为接诊医生总结诊前报告的人工智能在病历小结上的准确率已达87%,月均使用人次已超2万。

作为互联网医疗巨头的京东健康也在今年推出了用于诊前场景的智能健康助手产品“康康”,可以随时解答用户健康疑问,并精准、高效地匹配医疗服务资源。去年4月,京东健康上线了国内首个皮肤专科互联网医院,打造了国内首批皮肤专科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基于京医千询大模型,京东健康皮肤专科互联网医院的AI辅诊准确率超过95%,专病随访服务患者付费转化率已达20%。

除此之外,通过将大模型与可持续监控用户生理指标的物联网硬件结合,实现对个人健康状态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疾病风险预测也成为2024年大模型应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比如「杉木SHANMU」就基于全球最小型化,且在灵敏度、精度、特异性三方面与院内数百万元级的自动生化仪遵循统一标准的“感知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个性化AI病理模型结合,通过预先收集用户身高体重、年纪、偏好、疾病史、当下症状等多个维度的个人数据,再结合每次尿液里的分子、蛋白、标记物的定量结果,可以在糖前期、高尿酸、慢性肾炎和女性激素这个几个方面进行跟踪、早期预判和辅助诊断。随着用户数据的不断积累,「杉木SHANMU」的“感知系列”垂直病理模型对用户健康状况的理解将逐渐深化,所提供的健康反馈也愈发专业与精准,进而有望在未来打造出一个AGI时代真正意义的 “家庭医生”。

除了大模型,影像人工智能的应用在2024年也已贯穿筛、诊、治、防全流程,在科室应用上,影像人工智能正在从放射科逐步走向更多科室。以病理、心电等场景为例,同样存在工作量大、相关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这些场景在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获得了人工智能赋能,或在未来改变这一场景的应用逻辑。

腾讯健康就和迈瑞医疗合作,在腾讯AI Lab的核心技术及腾讯云综合解决方案的加持下,共同研发应用于血常规检测的全自动细胞形态学分析仪(AI阅片机)。该产品通过融入AI算法能清晰还原细胞立体结构和细节,将AI阅片准确率达到95%以上。AI阅片机还能大幅度提高阅片效率,将医生平均阅片时间从原来的25-30分钟,缩短到半分钟以内。作为“医疗+AI”融合创新标杆,这款产品打破了阅片机市场仅有一家进口品牌独大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在全球400多家医院完成装机。

无论是审批数据,还是针对疾病和科室上的突破,都代表了近年来我国医疗人工智能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更多投资本土创新,通过生态链合作的方式与国内医疗AI创新企业双向赋能。

以GE医疗为例,从2021年至今根据当地产业布局和自身资源优势,分别针对供应链、影像链和数字链,先后在北京、无锡、上海打造3大创中心。其中,上海“创中心”是GE医疗中国首个聚焦数字医疗的创新平台,也是GE医疗三家创中心之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创新实体。它聚焦数字医疗技术和应用创新,打造赋能GE医疗中国研发的“智慧大脑”。截至目前,GE医疗上海创中心已与超过50家各界伙伴开展合作,仅在人工智能方面,就已引入近90款数字化产品/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并投入临床使用,这也将加速本土医疗创新生态的构建,推动数字技术与临床应用的“双向奔赴”。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医疗机构自建大模型的热情高涨。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医疗机构才最了解自身实际需求。大模型企业也通过提供各种技术手段“授人以渔”降低了大模型开发的门槛,让医疗机构拥有自主构建大模型应用的能力。

比如,医渡科技就打造了“数据中台+AI中台”双中台模式,使医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开发智能应用,实现安全、专业、自主的智慧医院建设。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例,便通过AI中台自主构建了用于鼻咽癌患者院外个性化服务的大模型,并在科研、患者招募、患者服务等多维度上实现了业务系统智能化升级。在国家卫健委“第二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健康医疗大数据主题赛”上,医渡科技与医院合作的大模型也获得了不俗成绩。

在2024年医疗信息化领域,信创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自2023年底开始,医疗领域的信创进程开始陡然加快,不仅因为政策推动,信创软硬件技术也逐步取得突破。

比如,医渡科技就与昇腾AI联合推出了满足私有化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需求的训推一体机,既符合信创要求,又能够满足算力需求。这些技术的突破也使得信创逐步突破了非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在核心诊疗业务系统上实现了“真替真用”。此外,部分标杆医院相继完成不同阶段的核心系统信创替代工作,更是为全国医疗机构的信创工作起到了示范效应。

2024年,“数据要素x医疗健康”也取得了进展。今年1月正式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对包括医疗健康领域在内的12个重点领域实施“数据要素×”行动的目标。其中提到“推动以赛促用”,将共治机制、管理规则、分级分类、技术标准以及专业团队等要素通过大赛试运行并逐步成熟,从而打造数据要素x医疗健康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些大赛中涌现出不少优秀项目,为“数据要素x医疗健康”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以医渡科技旗下医渡云为例,就在多地举办的数据要素x大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与北京市朝阳区卫健委共同打造的《朝阳区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项目以及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合作项目“基于数据要素的智慧医疗科研能力开放平台”就分别在北京和湖南分赛区中荣获医疗健康赛道二等奖。

不仅如此,在年底,全国医疗机构首批合规、可交易的数据产品完成挂牌,进而完成完成2024年度第一笔公立医院开展的数据交易业务,为全国医疗健康数据的合规应用树立了新的标杆。这也为来年数据要素x医疗健康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前两年较为火热的数字疗法在近年相对“冷静”了不少,但从Gartner的新技术生命周期角度看,作为一个融合多种数字技术和行业的新兴领域,“泡沫”的去除或许更有助于行业沉淀和积累。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应用创新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将数字疗法的优势予以展现,从而真正能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价值。

互联网医疗巨头京东健康在去年获批的皮肤病数字疗法就强调了与互联网医疗场景的密切结合,可通过智能处理及动态跟踪皮肤诊查图像,协助医生准确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结合京医千询大模型能力,将近百种皮肤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5%,治疗方案一致率超过8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