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杰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记李士杰与他的艺术情怀

zgmssb

李士杰先生

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是最具东方哲学意味的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其在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名家辈出,高峰迭起,灿烂辉煌,成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农耕文明强势冲击之下,中华民族经历了百余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历程。数千年处于“强势”地位的中华文化与西方现代“强势”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使中华文化艺术也遭遇了空前危机,甚至不得不让我们将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此大背景下,加上超过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传统文化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当代中国艺术几乎失去了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书法也未能幸免。现代以降,随着钢笔书写的逐渐普及,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汉字输入法和影印技术的巨大冲击,使书法的实用功能几乎消失净尽,大家没有了日常必须用毛笔书写的习惯,这愈发弱化了书法书写者的基础功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物质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增强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使书法艺术有了更好的市场价值,书法作品的市场异常活跃起来。自此,书法家队伍并没有削弱反而壮大了。其中不乏心怀艺术梦想、甘做民族文化担当之士,他们为书法艺术再创辉煌孜孜以求,有的靠艺术热情滋养了审美情趣,有的凭丰厚的学养培植了书卷气息,也有个别人士靠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天赋铸就了自家风貌。

龚自珍曾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世界文明的发展轨迹,正是由一个个重要事件由点及面构成的。在一些重要转折点上,常常会伴随出现关键人物和事件的推动。就文艺发展而言,典型的事例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以其独特眼光发现、挖掘、提供供养和赞助,推崇起了一批艺术家,为开启欧洲文艺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家族被后人赞誉为“文艺复兴教父”载入史册。在数千年一遇的中华文化艺术复兴的历史时期,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已经探索、孕育了百余年。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可以说现阶段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我们也需要一些关键性人物和事件的出现,需要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推手,历史将会记录下他们的丰功伟绩。

李士杰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书法史上,如果少了那些热心书法事业的追随者和赞助人,书法的发展可能是另一番场景。当前,书法艺术振兴到了重要历史时刻,但因复杂原因对其社会价值的认知度还较低,推动健康发展的经费投入更是微不足道。

此时此刻,书法界出现了一个人物,他的名字叫李士杰,他的所作所为刮起了一股旋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现象,或可称其为李士杰现象。

论艺术,他是知名书法家,对艺术、文化和文艺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理解与认识。他从不卖作品,秉持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李士杰是一个数十年研习书法、无限钟情书法艺术的人,可以说书法是其发自骨子里的爱好。少年时,他练习毛笔写字,给村里人家写春联,开始受到乡邻的表扬。他经常走街串巷,观看毛笔书写的商店店名,品味书籍报刊上的不同字体。他向附近的老先生求教,向别人借来残破的柳公权大字《玄秘塔碑》,劳动之余便照着临写。

青年时,作为一名军人,部队里生活紧张,军事训练繁重,他仍然惦记着写字,一有空就读读帖、临临帖,到驻地附近文化馆拜师求艺,帮助连队抄抄文书等。没有余钱买墨汁,他就到炊事班收集烟囱灰,加水混合好后在旧报纸上书写练字,在野营拉练的间歇,他也有用树枝在地上划字的习惯。

从部队转业后,更方便接触社会了,他积极向书法界的朋友求教、交流、切磋。如今,73岁的他,虽工作繁忙,依然坚持每天两三个小时的研耕不怠。

李士杰的书法创作,始终盯着行草书书写语言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着意优化点画的立体形态。同时,不厌其烦地问道于篆、隶、楷,将这些书体的用笔融入到行草创作之中。比如,他坚持临摹大篆和汉隶、魏碑和唐楷,探索行草书用笔如何才能做到稳定扎实,将篆隶的苍茫和唐楷的挺拔融入到行草创作,使字形显得老辣浑厚。他以行草为创作目标,将五种书体的用笔技巧和意象融汇起来,焕发行草书的灵动和本体意识。他取法于右任的结体,意在追求宽博大气。他欣赏八大山人和徐渭,希望创作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忘我状态。他研究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努力营造一种浑厚苍劲的感觉。

李士杰一生喜欢读书,在文化、艺术、哲学、经济领域耕耘尤深,即使外出开会、出差,他都带着书本,乘车时也手不离书。在他的办公室、书法工作室里摆满了书籍,有哲学、艺术、社会科学,但更多的是书法文献。可以说市面上能够见到的书法典籍,他这里几无遗漏,使用时随手可以找到满意的资料。他博闻强记,对中国古代书法论著烂熟于心,古人论书语句随口可出。为了加深对字词的理解,他背诵了字典,你随口说出一个第十版《新华字典》上的字,他都能立即告诉你这个字的准确页面、位置和释义。

李士杰经常剖析自身书法艺术进步所需要的营养,他认为书法史上的名作汗牛充栋,名家浩如烟海,学谁的?怎么学?需要清晰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他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选取名家名作,作为自己学习临摹的范本,汲取精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吴昌硕、于右任是他喜欢的书法家,能找到的墨迹,几乎都临过数遍。他喜欢雄强方劲的笔势笔意,就到《郑文公碑》和《广武将军碑》中找感觉。他偏爱赵孟頫的蝇头小楷,就买来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一临就是十几遍。《道德经》五千多字,他究竟花了多少时间,用了多少工夫,自己也说不清楚。

李士杰始终坚持实践自己的艺术思想,不断用辩证规律指导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书法风格的形成,既有时代审美因素的影响,又是书写者主观因素的养成。他崇尚书法的正大气象,不屑于细枝末节的“炫技”,就在学习和创作中选择那些气势强大、点画粗犷的碑帖来练习,领悟用笔用墨的方法和步骤、笔锋运动的节奏和韵律、入笔的角度和轻重,摸索风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品味李士杰近年来的书法创作,无论是四丈宣的鸿篇巨制,还是精湛小品,无不散发着浓郁的鲜明个性与书写风格,概括起来就是正大而不狂悍,合乎法度而又不囿于法度,厚重而不呆板,稚拙而不幼拗,内蕴深刻而又神采飞扬。这种风格的形成,得益于长期的读书修炼、技术打磨和书写语言的领悟,每一笔每一画都镌刻着李士杰不凡的人生际遇、真诚的人格修养和天然的坦荡胸怀。

论官位,他曾任正厅级领导,担任过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这让他从更高的站位上看问题,做事情。

在担任书协领导职务期间,他一方面想办法把安徽的书法事业搞上去,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双重任务在肩,他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当书协主席的那几年,安徽省的书法搞得红红火火,自己也废寝忘食,勤于临池。

论担当、情怀、精神与实践,李士杰身上处处是亮点。他是艺术家,也是企业家。作为企业家,他在做企业方面功绩卓著,截至2022年底,企业总资产超过170亿元,他对社会的捐款已经超过3.8亿元,在书法事业方面的投入高达近10亿元。无疑,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他的文化担当、艺术情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多年来,他围绕书法文化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独家出资1500万元兴建安徽省石台县文化馆;捐资2000多万元为自己服役过的部队建造“抗美援朝英雄杨根思”纪念馆;筹集资金建造了安徽省太平湖、巢湖、石关、石台书法创作基地;资助海军某部建立图书馆;出资为驻地乡镇和学校办班普及书法文化知识;为安徽省16个市级高校书法组织资助工作经费。

李士杰心系百姓,每逢新春佳节,他都不辞辛苦地到革命老区、街道社区、科研单位、部队公安机关撰写春联,举办书法知识讲座,传授书法研习经验。2023年春节,他投入500万元,为全国基层单位尤其是边远艰苦地区的老百姓送春联近30万套。他是知名书法家,慕名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他总是无偿为人书写。这些无私的善举,不仅反映出一个共产党员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也体现出一名书法家的大爱之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书法,他担任过多个书法组织的领导,曾连续担任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13年当选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身为书法组织的领导,却从不拿架子,也没有依靠自己的职务和影响,谋取私利。书协办展览,搞培训,他积极帮助筹集经费,招揽人才,为工作人员搞好服务。他长期慷慨捐助书法事业,从不计名利。他说:“当领导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大家服务;捐助资金不是吸引眼球,而是为要开展的工作提供支持,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这股旋风,最终在一座建筑汇聚成风眼——中国书法大厦。

中国书法大厦

中国书法大厦的文化意义远超一座建筑

李士杰是文化的自省者、自觉者和践行者,他敏锐地意识到“国粹”书法的弘扬与发展对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重大。他说:“四大古老文明中唯有中国文化和文字不死,重要原因是在长达三千多年的时间里,书法让中国文字在实用性基础上升华到兼有一种艺术美,提升、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境界,变成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起到了保护作用。现今书法既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重建汉字文化圈,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

“那么,我具体能做些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呢?”李士杰反复追问自己。面对书法艺术表面繁荣,其实传承与发展困难重重的现实情况,他深深感觉到书法的发展亟需一处与时代同步的独具特色的交流传播场所,这个场所既要彰显时代的文化品位,也要有强大的震撼力,甚至凸显它的警示意义,助力唤起大众对书法艺术发展的热情与责任,对中国的书法事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无限钟爱书法艺术的人,想到这些,他就热血沸腾,倍感焦急,决定在这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情愿做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人。

经过调查研究,他计划建造一所别具特色的集书法展览收藏、教育培训和交流集会的场所,场所内要处处体现书法元素与魅力,并拟将其命名为“中国书法大厦”。于是,便开启了他的“寻梦”“筑梦”“追梦”到“圆梦”之旅。

因名称中带有“中国”二字,这样的构想必须得到国家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他千方百计招能纳贤、精心策划和设计规划建设方案,不辞辛苦地往返于宿州、合肥、北京三地,苦口婆心地阐释着建造该大厦的必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批准。2017年6月底,李士杰巨资投入,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脚下的“中国书法大厦”竣工落成。

大厦地上23层,地下两层,总高113.8米,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宏伟壮观,地标感极其强烈。中国书法大厦之命名世界上独一无二,目前已成为别具一格的书法文化传播重要基地。落成以来,这里举办各项公益性活动70余场,每年都举办多场高层次书法展览或赛事活动,其中包括“党的光辉照千秋,文化脱贫暖人心”活动,“欢歌二十大,喜庆卯年春”春联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五星出东方”“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大展·书法展,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主办的“2022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书法作品巡展”,中国国家画院“千秋伟业——书法名家作品展”,文化部文化资金项目“长江颂·长江流域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巡展”,“和顺致祥——篆刻名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五、六、七届理事作品邀请展,以及全国各省区市书协主席书法作品邀请展全国巡展,长三角三省一市书法院作品联展,沈鹏先生书法作品展,曾来德先生书画艺术作品展,纪念萧龙士诞辰135周年——萧龙士书画展等。还举办了“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赛,与安徽省电视台合作举办了电视书画大赛,与安徽省少工委合作举办了“党是阳光我是苗”少幼儿书画大赛等赛事。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推动了新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也赢得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

显然,李士杰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不惜花费重金为书法文化的传播搭建起了独特的平台。他以赤诚的爱心、浓浓的情怀和宽广的胸怀,为书法事业的发展竭诚服务。而且,随着开展的项目越来越完善和高端,尤其注重起学术的高端,对激活传统、培根铸魂、开拓创新、引领风尚的作用也会愈加明显。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洪彪生前所言:“他(李士杰)一直在紧锣密鼓、不遗余力地为当代书法的繁荣发展奔走鼓呼。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大思路和大格局,令诸多书法的职业策展人和组织者只能望其项背,他的大气魄和大投入更让人望尘莫及。”

在源远流长的书法发展史上,留存下来许多闻名遐迩的文化标识和名片,比如绍兴兰亭、西安碑林,以及遍布祖国名山大川的摩崖石刻和匾额等。这些书法遗迹不仅蕴含着历代书法家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更彰显着历史文化的时代特征,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先贤先哲为中华民族作出的永垂青史的贡献。

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性关键时期,李士杰以实际行动赋予“中国书法大厦”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过一座建筑,或许能够成为点燃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火炬之一载入史册。

书法事业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奉献

李士杰当过兵、打过仗,从过政、经过商。多年的军营生活历练了他雷厉风行、紧张快干的工作作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教会了他如何勇往直前,顽强拼搏;担任党政机关领导陶冶了他率先垂范、严谨细致的管理能力;商业经营培养了他超前预测、勇立潮头的胆识和意识。丰富多彩的人生际遇锤炼了他的坚强意志与高贵品格。

李士杰为人处事心胸坦荡、重情重义,工作和生活中,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以真诚之心平等待人。他喜欢饮酒,酒桌上的豪放令人敬佩。他饮酒时,从不玩虚的假的,不能喝的就提出来,绝不能以水充酒。战友同事遇到困难,他常会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他的战友比较多,几百人的老战友聚会,一切花销经常由他主动承担,临别时还每人塞个红包。他周围有很多长期交往的书友,同辈之交、忘年之交、老少之交,真诚相待,平等来往。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始终保持平静恬淡的创作心态和生活心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近10多年来,李士杰把主要精力花在了书法事业上,他挚爱书法,愿意奉献,在书法事业上甘愿做一粒石子,为书法道路的畅通培根筑基。正如他所言:“书法历史灿烂辉煌,书法事业道阻且长,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努力与奉献。为推动书法事业繁荣兴盛,无论我做了多少工作,也不过是一块小小的铺路石而已。”

(作者为师职干部,曾任职于空军某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书法“两创”课题组专稿)

标签: